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培训信息
企业内训
专家团队
培训成果
行业动态
学习园地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PPP模式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日期:2018-11-26 来源:佚名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相关政府部门频频发文规范PPP发展,PPP模式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健康可持续运营,PPP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采用PPP模式,中外PPP有何异同,有必要重新进行一番认识和思考。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为栏目撰文,作者梳理分析了世界上目前PPP的概念、PPP理念的发展、PPP模式的适用性与操作原理。对于国内从事PPP模式研究、操作的有关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jpg

PPP模式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李开孟

 

PPP模式起源于市场经济和立法体系比较完善的欧洲国家,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广下,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高度关注并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对PPP模式的内涵、核心理念及发展路径等存在不同理解。英国基础设施与项目管理局(IPA)认为,PPP模式,如PFI(私人融资计划)和PF2,是与私营部门签署的一种长期合同,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具体项目包括新建学校、医院、道路、住房、监狱、军事装备与营房,主要应用于政府付费领域。法国使用特许经营模式(使用者付费型PPP)的历史悠久,在20世纪后半期特许经营模式得到重要发展。世界银行则认为,各类PPP模式的区别基于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涉及的资产类型;二是私营部门承担的具体职责;三是私营方的投资回收方式。欧洲委员会认为,PPP关注的是公共服务的采购,而不是资产,重点明确项目的产出而不是投入,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果;PPP项目的支付方式,可以是使用者付费(如高速公路通行费)或政府方付费(如可用性付费、影子收费),或两者的组合(如较低的使用者付费加上公共财政的运营补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PPP模式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资产(如桥梁、道路)和社会资产(如医院、公用事业、监狱)。联合国欧经会则提出以人为本的PPP模式,要求确保在所有利益相关方中,将“人”放在首位,聚焦于提升各类社区的生活品质,特别是那些通过创造本地和可持续的工作机会,与贫困抗争的社区;与饥饿抗争、改善生活、提升性别平等以及为所有人提供水、能源、交通和教育的社区;以及那些提升社会凝聚力、公正性并反对所有形式的与人种、种族、信仰和文化相关的歧视的社区。以人为本的PPP模式,必须扩大规模、提升速度并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付得起的价格得到更好的服务。这些不同理解引起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对PPP政策的制定以及实际应用层面的不同处理,关注的重点存在很大差别,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不利于PPP模式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世界各国及联合国体系推动实施PPP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对PPP模式进行三代层次划分,并提出引导PPP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合理界定PPP模式的适用领域

1.PPP模式主要使用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管道等)、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清洁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用于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工程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消费者)是社会公众 (人民), 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供给离不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往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满足公众利益及协同运营管理要求高,项目全生命周期要素整合统筹难度大。政府及公共部门出于满足及维护公共利益的需求,在财政困难及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项目运营管理团队的情况下,PPP模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咨询和梳理公众的需求,提出需要使用PPP模式的项目,向私营机构提出金融及合作需求。成功的PPP项目,离不开政府的深度参与,包括PPP政策的制定及具体项目的运作。

2.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提供的方法和途径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提供有三个基本途径:

一是由政府投资并运营管理基础设施,这是传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也是经典方式。对于一些已经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达国家,传统方式仍然是主导方式。政府公共部门基于财政税收提供所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资金,或以政府财政税收信用为基础进行资金筹措,通过优化的治理体系,政府公共部门主导的投资及运营管理公共服务,可以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公开透明,有利于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但由政府部门主导投资运营,也会存在效率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即出现政府失灵。一些领域的政府失灵可以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予以解决,但有些领域却难以通过此途径解决。比如说,政府部门的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人才匮乏,使得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受到限制。

二是完全市场化。对于公共部门难以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完全推向市场,进行民营化或私有化改革。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产品提供的重要方式。利用私营部门的专业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及准入标准的引导、完善实施监管等措施来维护公共利益。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会出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其适用范围同样受到限制。

三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为了解决传统的由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模式下的政府失灵问题,以及完全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模式下的市场失灵问题,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挥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的优势,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机制创新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探索催生了PPP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有效应用PPP的基本要求

PPP模式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创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项目运作模式,专业性要求高,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成功的PPP项目实践应满足以下要求。

(1)满足可融资性要求。PPP模式运作的项目,应满足私营部门商业性合理利润的要求。如融资成本高,则需要通过全寿命周期的要素整合,以及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来弥补高额的融资成本。

(2)不宜完全推向市场。PPP模式要求政府和私营部门针对具体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对单个具体项目进行交易结构及制度的特殊安排,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入门槛及市场自由竞争的限制。对于自身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且能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项目,不适宜采用PPP模式。

(3)能够对未来形成合理预期。PPP模式采用无追索或有限追索项目融资的模式进行运作,需要对未来的运营情况进行合理预期,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强调按合同办事。一旦合同签署,难以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修改,项目的实施对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缺乏灵活性。对于投资规模巨大,或实施内容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整、难以合理预测未来情况的复杂项目,不适宜采用PPP模式。

(4)市场经济体系完善。PPP模式是在欧洲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总结出来的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要求资本市场发育成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完善,当地法制制度健全且守法意识强,违法成本高且具有完善的法律救济机制,当地守约意识强且诚信惩戒体系健全,以便能够发挥PPP模式通过组建高质量的特殊目的载体(SPV)整合各种专业资源、完善项目治理结构的作用。对于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国家,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应用PPP模式。

(5)私营部门发育充分。PPP模式强调引入私营部门并通过建立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打破传统的公共部门垄断格局,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公共部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释放公共部门的内在活力。对于私营部门发育不充分的经济体系,PPP模式难以发挥其改革创新的牵引作用。

(6)财政预算体系健全。PPP项目融资属于政府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融资,其负债不直接计入政府财政预算,从而使得PPP成为政府规避预算约束的一种方式,短期内能够刺激政府的非理性投资,长期内将加大政府未来财政负担。对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中长期财政预算体系的国家,不适宜大规模采用政府付费型PPP模式。

(7)公共治理体系完善。PPP项目提供的是公共服务,项目失败的风险最终依旧会由政府承担,因此风险往往很难真正转移出去。服务型政府制度不健全、公共治理体系存在缺陷的制度环境下,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应用PPP模式。

4.不应盲目扩大PPP模式的应用范围

通过PPP模式建立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的优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公共部门自身能够高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或者通过完全市场化方式能够解决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领域,没有必要采取PPP模式。

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这种现象已有数千年的历史。PPP概念的正式出现及现代PPP理念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仅有不到20年的历史。PPP的制度建设、运作模式、操作指南、评价方法一直在不断完善创新,但PPP模式真正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边界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严格限制。

如果不顾现实条件盲目引入PPP模式,或者以行政的权力要求强制或全面实施PPP模式,或者超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所谓的PPP模式创新,盲目扩大PPP模式的应用范围,必将导致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系统为此付出代价。

二、现代PPP模式的三大构成支柱

PPP模式产生于实践总结。现代PPP概念是在法国特许经营100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及结合英国1992年开始探索实施的PFI模式的基础上,于2000年前后被国际社会总结并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的一种基础设施项目运作理念。联合国推动实施的以人为本的PPP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现代PPP模式的内涵。PFI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共同构成现代PPP模式的三大支柱,并从财政资金使用、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形成PPP模式内涵的三代层次,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将PPP视为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工具

将PPP模式视为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工具,来源于英国的PFI模式。PFI概念的出现,早于PPP概念。英国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采取私营融资PFI模式,起源于1992年,应用范围涉及医疗健康、国防设施、基础教育、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文体设施等领域。

英国私营融资PFI模式的本质属于政府财政资金支付的延期付费模式,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财政资金短缺及使用效率等问题。基础设施领域采用PFI模式,使得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较好地利用了市场化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品质,改变了政府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使英国成为全球领先的PFI模式实践者。

PPP概念的最初提出,主要是对英国PFI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基于英国PFI模式而形成的PPP模式,是国际社会对PPP模式的最初理解,因此将PFI模式称为狭义PPP或纯PPP。基于英国PFI概念所形成的PPP运作框架,我们称之为第一代PPP,主要应用于社会性基础设施领域,定位于提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PFI模式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一种工具,因此政府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即是PFI模式能否降低公共服务的采购成本,是否比传统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方式的效率更高。英国政府出台的针对PFI模式的相关政策及操作流程,成为国际社会对狭义PPP模式进行规范化运作的重要依据。

PFI模式对现代PPP概念的形成,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现代PPP模式运作的价值导向,包括PFI模式所倡导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等核心理念,以及将传统政府采购模式与PFI模式采购成本进行比较的方法与流程,如明确界定PFI项目的产出要求(Output Specification)以规范项目的实施和交付;通过计算假设采用传统政府采购模式下政府的采购成本,即公共部门比较值(PSC,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PSC值与采用PFI模式下政府负担的成本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采用私营融资PFI模式,以保证PFI模式能够实现物有所值(VfM,Value for Money)。

以英国PFI模式为范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其他国家都在“政府采购工具”的功能定位下推广本国的PPP模式,这种功能定位的PPP模式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应用相对比较普遍,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2.将PPP作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工具

现代PPP概念的出现,促使人们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领域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认为PPP模式的应用范围不应局限于政府财政必须履行支付责任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应该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将以使用者付费为基础的特许经营模式视为现代PPP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的一种方式,特许经营概念的出现早于PFI和PPP,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19世纪初开始,法国政府提出将能够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让渡给私营部门,于是出现“特许经营”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许经营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土耳其总理脱·奥扎尔于1984年根据实际经验的总结,首次提出特许经营BOT模式,后来逐步演变出BOOT、ROT、DBFO等多种特许经营项目运作方式。

国际社会应在PPP统一概念的指导下,通过总结法国及其他国家运用特许经营模式的经验教训,结合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对PPP模式的内涵进行扩展和创新,形成第二代PPP模式的运作框架,定位于通过建立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激发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推动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共产品收费及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推动当地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二代PPP强调私营资本所获得的投资回报,不再受到政府财政资金支付能力的硬约束,政府更关注宏观层面上特定PPP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市场机制成熟度的带动作用,更关注如何发挥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尽量做到少使用或者不使用财政资金来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强调私营部门承担PPP项目市场需求和经营的商业风险,政府不承诺投资回报财政保底。特许经营模式对现代PPP概念的形成,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以BOT为基础的项目实施方式,丰富了PPP项目的私营投资回报渠道,大大扩展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

3.将PPP作为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

目前世界各国推动实施的PPP模式,主要关注的是财政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对以人为先(People first)和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因此需要从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Prosperity)、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Planet)和关注人类福祉(People)等角度丰富PPP模式的内涵,以适应联合国2030议程所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从而促进PPP模式运作理念的创新。

联合国系统从2015年推动实施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PPP模式,是PPP模式的一种新形态,我们称之为第三代PPP。这种新型的PPP模式,定位于通过PPP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挥PPP模式促进社会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与第一代PPP和第二代PPP一样,第三代PPP同样不可替代。在PPP作为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工具的理念及目标定位下,PPP不再仅仅作为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工具,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围绕人的需求,把人放在第一位,将PPP模式的运作理念和目标定位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

三、PPP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及制约因素

PPP模式的三大支柱密切关联,三种类型PPP模式的目标导向逐步提升,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概念的包容性不断增强,但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在基础设施领域采用PPP模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各种专业力量,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应积极培育各种类型PPP模式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PPP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

PFI模式强调平等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伙伴关系,使得PFI模式的核心理念在推动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更加重视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并由此催生出第一代PPP模式,从而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做到通过PFI模式降低公共部门采购公共服务的支付成本,推动财政公共治理体系的改革,解决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及效率问题。第一代PPP模式所体现的各种优势,能够对各国政府财政部门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在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支持下,第一代PPP模式的理念及制度体系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传播。

第二代PPP模式强调通过挖掘市场潜力构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商业回报机制,强调不能将投资回报仅仅盯在财政资金的支付方面,因此受到有发展后劲的相对落后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迫切希望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而极大地拓展了PPP模式的应用范围,促使人们在更广泛的领域理解和应用PPP模式,并使得第二代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第三代PPP模式是现代PPP理念的重大创新,在第一代PPP强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第二代PPP强调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发展动力来自于对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对于财政资金比较缺乏的政府部门,或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等议题,对关注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存在不足。但从长期战略的视野观察,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应通过观念转变及理念创新,不断提升第三代PPP模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为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2.PPP模式转型创新的制约因素

从PPP模式的公众认知、理论体系、立法进程、制度建设、合同框架 、操作模式、实践经验等不同角度考察,PFI模式均是当今世界传播最广、认知程度最高的PPP模式。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专家所讲的PPP,本质上都是PFI模式。

当下,PFI模式的发展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制度环境。PFI模式实现了在传统政府财政资金垄断领域的市场化运作,并要求政府未来按照项目运作的绩效付费。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公共财政治理体系、政策法规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及信息公开制度。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应通过体制改革,为PFI模式的实施营造合理的制度环境。二是预算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规划体系,健全政府公共理财体系,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稳定期,对未来财政收支能够形成合理预期。三是适用范围。第一代PPP模式仅适用于政府付费的基础设施领域。对于大量使用者付费或以使用者付费为基础进行财政补贴的基础设施项目,不适于采用PFI模式。应避免将所有类型的PPP项目均纳入第一代PPP的制度体系,要求统一按照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流程对所有PPP项目进行管理,这将对PPP模式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第二代PPP模式充分借鉴法国等不同国家特许经营模式的实践经验,是以PFI模式所倡导的现代PPP核心理念为导向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PPP模式,目前该模式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极大重视并得到实际推广应用,同时也总结出很多具体的经验及项目运作模式,但相对成熟程度较低,传播程度低于第一代PPP,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第二代PPP着力于建立基于市场化的私营投资回报机制,更加强调挖掘拟建项目自身的经济价值,对项目投资多元化回报机制的建立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运作需要的专业化水平更高。今后应加强第二代PPP模式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制度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价格及收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以及项目可行性论证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建设。

第三代PPP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推动,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但目前仍然处于概念导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层面均比较缺乏。这种PPP模式强调关注推动绿色、环保、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跨越性发展、转型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使得拟建项目在平衡现金流量、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难度增加。在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方面,与第一代PPP和第二代PPP分别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经济发展质量效率等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不同,第三代PPP项目的评价标准存在不确定性,对如何判断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增加了第三代PPP模式绩效评价和监管的难度。今后应进一步发挥UNECE等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发挥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及公民社会的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实施第三代PPP模式。

 

2.jpg

四、促进PPP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

PPP模式的演进应遵循以下基本路径:通过第一代PPP的引入,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的现代PPP理念导入当地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制度体系之中。通过价格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推动使用者付费类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引入并不断完善第二代PPP。在PPP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逐步过渡到推动实施第三代PPP制度体系的建设。

1.促进第一代PPP模式健康发展

第一代PPP模式能否健康发展,对于当地能否顺利导入现代PPP理念、能否促进PPP模式向更高层级转型至关重要。引入第一代PPP模式,建立基于政府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框架下的PPP制度体系,对于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资金采购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代PPP理念的引入,使得一个国家从政府制度建设层面首次引入了现代PPP的核心理念及制度体系,对于引入并推广应用现代PPP项目运作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代PPP制度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第一代PPP模式仅适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类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应严格限制政府财政资金的适用范围,不得以任何名义随意扩大其应用范围;(2)第一代PPP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但PPP项目必须满足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及环境保护等规定;(3)推动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完善中长期预算管理体制,为建立适合PFI要求的公共服务采购体系创造条件;(4)加强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公开透明评审及监督管理,完善基于可用性付费的公共服务采购支付流程;(5)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采购标准或产出规定、采购价格以及财政资金的支付能力等评估标准,加强财政支付的PSC分析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6)加强第一代PPP的立法及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2.大力发展第二代PPP模式

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迫切需要通过引入和发展第二代PPP模式,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结合现实客观需要,合理借鉴第一代PPP模式所形成的现代PPP核心理念,推动传统特许经营模式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代PPP。

第二代PPP制度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扩大PPP的应用范围。不同于第一代PPP仅适用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第二代PPP适用于使用者付费、政府购买服务、生存性缺口融资及其他投资回报来源的项目;(2)第二代PPP不是对第一代PPP的替代,是项目运作理念的重要转变。对于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PPP项目,除遵循第一代PPP的各种规定外,还应强调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3)完善基础设施领域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制定PPP项目多元化投资回报机制的配套政策;(4)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完善PPP投资的资产流转机制,盘活存量资产;(5)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完成实质性转变。

3.引领迈向第三代PPP模式

第三代PPP模式目前正由UNECE牵头,利用联合国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在第一代PPP和第二代PPP的基础上,希望有尽可能多的符合第三代PPP要求的项目出现。在第三代PPP模式的制度设计中,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完善PPP制度体系,从全局的视角完善PPP制度的顶层设计。联合国各成员国应在推广应用第三代PPP模式方面形成更多共识,要求尽可能多的PPP项目今后能够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以便转向推动实施联合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PPP制度框架体系。

推广应用第三代PPP模式的具体措施是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PPP项目典型案例,研究制定符合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PPP国际标准。PPP标准体系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享有,即PPP项目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应体现均等性和普适性,关注弱势群体,有助于消除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等现象;(2)经济价值,PPP项目自身应有足够的经济价值,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财务生存能力;(3)能够复制,即PPP项目所采用的运作模式应该能够复制,以带动更多类似项目的成功,能够提供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机会;(4)环境保护,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5)公众参与,充分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及决策的机制,维护公众利益,提升人类福祉。

 

(作者单位: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来源:《招标采购管理》